钱钟书先生在《围城》里写过:“老年人恋爱,就像老房子着火,烧起来没救。”其实老年人对“家”的依赖,比恋爱更甚。人老了,走不动了,难免要靠儿女照拂,可住儿子家还是女儿家,成了很多老人纠结的难题。
有人说“儿子是根,住儿子家名正言顺”,也有人说“女儿心细,住女儿家更贴心”。可听听那些真住过的老人怎么说,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,现实得很。
一、住儿子家,面子上“顺理成章”,里子却可能藏着“隔层纱”
老话说:“嫁出去的女儿,泼出去的水;儿子留身边,才是顶梁柱。”在很多老人心里,住儿子家是天经地义,尤其是在农村,谁家老人住儿子家,会被说“有福气,儿子孝顺”。
可真住进去才知道,家里还有个儿媳。你习惯早起,她爱睡懒觉,动静大了怕招人嫌;你想给孙子夹块肉,她可能觉得“老人筷子不卫生”;你跟儿子说句贴心话,她在场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
展开剩余65%不是儿媳不好,只是终究隔着层关系,说话做事都得掂量着。儿子夹在中间也为难,向着你,怕媳妇不高兴;向着媳妇,你心里又不是滋味。面子上热热闹闹,里子却可能揣着份小心翼翼。
二、住女儿家,贴心是真贴心,可“寄人篱下”的感觉也容易冒出来
俗话说:“女儿是爸妈的小棉袄。”住女儿家,确实能舒服不少。她知道你爱吃软饭,会特意多焖会儿;你夜里咳嗽,她会悄悄把水杯放你床头;跟她唠叨家常,她能接得住话,还会顺着你的心思劝你。
可转头看到女婿,心里就可能咯噔一下。他忙前忙后招待你,你会觉得“给人家添麻烦了”;他买了好东西,你会琢磨“是不是看我在才买的”;女儿跟他拌嘴,你甚至会想“是不是因为我住这儿才吵架”。
女儿再亲,终究是“嫁出去”了,那是她和女婿的家。你住着舒坦,却也清楚“这不是自己家”,想帮着做点啥,又怕添乱;想多住几天,又怕女婿心里不乐意。那份贴心背后,可能藏着点说不清的拘谨。
三、不管住谁家,“自在”比啥都重要,能自己过就尽量自己过
老祖宗说:“金窝银窝,不如自己的草窝。”过来人的经验里,最实在的一句话是:不管儿子女儿多孝顺,能自己住就别去“投靠”。
自己家虽然小点,可想啥时候吃饭就啥时候吃,想看电视看到几点就几点,不用看谁的脸色,不用猜谁的心思。儿女有空来看看,带点吃的喝的,聊会儿天就走,反而亲得很。
真到了动不了的那天,非得住儿女家,也别太较真。儿子家有儿子家的难处,女儿家有女儿家的顾虑,多体谅他们的不容易,少计较自己的“待遇”。毕竟,他们肯接你过去,就比啥都强。
说到底,住儿子家还是女儿家,没有绝对的好坏,只有合不合适。关键是心里得明白:儿女的家,终究不是自己的家。能自己照顾自己,守住自己的小窝,才是晚年最踏实的舒坦。
就像老人们常说的:“能动一天,就自己撑一天,不给儿女添麻烦,自己也自在。”这话听着实在,细想起来,全是过日子的智慧。
发布于:山东省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