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足口病来袭
科学防护,守护孩子健康
近期,随着气温升高、湿度增大,手足口病也悄悄进入了“活跃期”!。为守护孩子们的健康,这份手足口病预防指南请快快查收!
PART 01
认识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,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以手、足、口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,主要通过接触传播,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另外也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。
展开剩余76%PART 02
警惕重症
多数手足口病患儿症状较轻,约1周可自愈,少数重症患儿的病情会快速恶化,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,务必立即就医:
1.持续发热:持续高热,体温大于39℃,或体温大于38.5℃并持续超过3天。
2.出现神经系统症状:表现为嗜睡、呕吐、头痛和肢体抽搐等。
3.出现循环系统症状:表现为呼吸和心率增快、四肢发凉和皮肤花白等。
PART 03
预防措施
1.勤洗手,是关键: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。教导孩子养成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彻底洗手的习惯;同时家长和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、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,也应用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。
2.少聚集,避传染:高发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。若不幸感染,应居家休息,避免外出,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。
3.常通风,勤清洁: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。定期清洁和消毒儿童接触频繁部位,消毒时应选择含氯消毒剂。
4.接种疫苗,强保护:接种EV-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-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,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。
PART 03
托幼机构及学校要重视
1.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,发现疑似患儿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送医,出现聚集性疫情时,及时报告疾控部门并配合落实防控措施。做好因病缺勤追踪,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应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方可复课。
2.保持环境卫生,做好日常消毒。加强日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。规范消毒剂使用和操作,定期消毒,在疫情流行期间应增加消毒频次。
3.开展健康教育。宣传卫生防病知识,提高师生的自我保健知识水平。开展传染病防控培训,提高教职工疫情处置能力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